最近逛书店,看到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翻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兴趣继续读,就下载到kindle上继续阅读,断断续续的把三本快要看完了,中间又穿插着看了美剧《太平洋战争》,和书对照,里面有些互相引证的部分。美剧中的是以美军普通士兵的视角来看待太平洋上的一系列登岛作战,他们应该是属于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其中有几场惨烈的战役,如瓜岛、冲绳等。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则更详实些,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各个方面的视角,如美国国内的政府视角,罗斯福面临的情况,海军部金上将,太平洋舰队尼米兹,然后到各个舰队舰长、潜艇舰长、登陆战的士兵,引用了非常多的资料,以及战后日本方面的审讯记录,交叉印证,最后还原当时战场情况,以及判断一些决策的得失。

我之前对二战太平洋战场的了解非常少,不知道是不是记忆模糊了,中学课本中只记得偷袭珍珠港,然后是中途岛海战,所谓二战转折点,对其他的战役就不了解了。对于太平洋战场的战争规模,惨烈程度,以及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关系就更不清楚了。

之前看《密码宝典》,主角是驻华美国海军陆战队,日军入侵后去了菲律宾,日军入侵菲律宾后去了太平洋战场,参加了瓜岛战役,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战场,最后跟麦克阿瑟重返了菲律宾,看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后,对这个背景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细节:

一、美军在1943~1944年,太平洋舰队的规模增长之快,迅速增长到几十艘航母,几万架舰载机,一些登岛作战,通常是先大批次的航空轰炸、扫射,然后舰队近岸,舰炮齐射,可能会持续几天,最后的那些岛屿就向耕过的地一样。即便如此,对于那些日军据守时间长,构建了坚固地下工事的岛屿,登陆战依然会又大量的伤亡。

二、日军的抵抗极其顽强,书中描述的几乎所有战役,罕有日军投降,通常都是战死,或者发起最后的“万岁冲锋”,或者自杀,还有日军躲入丛林中,在战后很久才被发现,得知战争已经结束了。

三、战争后期,日本海军基本被消灭殆尽,空军开始发起了“神风特攻”,之前我的印象里,这种攻击并没有太大战果,但书中的记载,实际上对美国海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恐慌,就相当与日本有了制导武器,而在导弹之前,所有的武器都是惯性武器,弹药发射后都要靠惯性飞行,击中目标,非常依赖发射时的位置、瞄准、以及提前量的预判。

四、美国战争机器开动后,产能急速增加,1944年时,库存飞机已经供大于求了,开始批量淘汰了几千架旧飞机,飞机小故障就直接丢弃,换一架新的,旧舰载机直接推入海中,新飞机从护航航母中飞过来补充。一些飞机飞到荒岛上,用来做投弹练习。

五、战争债券,这个很多电影、书中都会提到,如《父辈的旗帜》、《美国队长》、《编码宝典》,《太平洋战争》等

六、潜艇鱼雷战,不要把鱼雷误解为导弹一样,可以变换方向,实际上发射出去后就没有办法做任何控制了。对于潜艇来说,前后各有鱼雷发射孔,作战时要抢占有利位置,一次发射多枚鱼雷,最终轨迹会是个扇面,以求能够在敌舰机动时也能命中。

七、麦克阿瑟,书中整体上对麦克阿瑟偏负面,他自负、追求媒体曝光,同时认为自己对菲律宾负有个人责任,认为应该优先解放菲律宾。在《编码宝典》中,麦克阿瑟的形象还是很正面的。

八、战列舰,大和号,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舰巨炮最后的荣光。在莱特湾战役中,大和号是有战绩的,在主炮射程内的舰船都是很危险的,它的射程达到几十海里。

九、驱逐舰,我的军事知识很少,之前会认为驱逐舰也是艘重要的攻击舰艇,但是在航母战斗群中,驱逐舰算是小体型的舰船,速度比较快,通常用来做搜救,接送人员,或者追踪潜艇,投放深水炸弹。

十、玉音放送,战争最后两周,日本还寄希望于苏联能够调停,没想到苏联在在东线战场胜利后,已经开始大规模调动兵力到中苏边境,准备对日作战,这里很奇怪的一点是日本居然对苏联的动作一点都没有发觉。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枚原子弹,应该是为了快速终战,否则苏联会战争最后阶段占据太多地方,重复德国的情况。商量投降的情况也很有意思,日本和盟国没有任何直接沟通的渠道,日本投降条件通过广播发送,日本乞降的讨价还价也是通过电报发给中立国瑞典,再转发给盟国。日本的投降条件是要保留天皇,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天皇没有作为战犯受审,一直活到了1989年。很多战争电影都有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这也是非常标志性事件。

十一、麦克阿瑟的日本、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占领军总司令进驻日本,日本从战争期间的决不投降、神风特攻、一亿玉碎,到投降后的温顺,转变之快令人惊讶,